全屏 冀州市街道地图 冀州市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 衡水冀州市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衡水地图 辖区: 【阜城地图 | 景县地图 | 故城地图 | 安平地图 | 饶阳地图 | 武强地图 | 武邑地图 | 枣强地图 | 桃城地图 | 冀州地图 | 深州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河北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冀州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冀州地图

冀州现在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滏阳河流经本市。北距北京300公里,西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辖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冀州在古代是上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到汉朝时,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地名,是十三刺史部之一。

中文名称: 冀州市
行政区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河北省衡水市
下辖地区: 11乡镇412村
政府驻地: 冀州镇
电话区号: 0318
地理位置: 华北平原腹地
面积: 918平方公里
人口: 37万人
方言: 北方方言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衡水湖等
机场: 石家庄机场
火车站: 衡水火车站
车牌代码: 冀T

目录

冀州概况
行政区划
自然环境
  1. 地形地貌
  2. 气候特点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2. 水资源
  3. 地热资源
经济发展
历史沿革
  1. 上古冀州
  2. 信都冀州
  3. 直隶冀州
  4. 近现代冀州
  5. 其它冀州
历史名人
  1. 帝王官吏
  2. 文人学者
  3. 佛教高僧
  4. 武术名家
  5. 外地名人

冀州概况

  冀州市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辖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东与枣强县(衡水)为邻,南与南宫市、新河县(邢台)接壤,西与宁晋县(邢台)、辛集市(石家庄)相连,北隔衡水湖与桃城区(衡水)相望。辖11个乡镇,410个村,总人口37万人。

行政区划

  冀州市辖7个镇、4个乡:冀州镇、魏屯镇、官道李镇、南午村镇、周村镇、码头李镇、西王镇、门庄乡、徐家庄乡、北漳淮乡、小寨乡。 北部(殷墟安阳),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这里囊括了华夏族形成过程中所主要活动的地方,尧舜禹时期的中心地带是今黄河以北的山西运城、临汾,夏代主要是在运城、临汾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西端,而殷商的中心地带是这个区域中黄河以北的东端(安阳),包括河南的东北、河北的西南角以及鲁西的部分与之接壤的地方。这和当时的族源有关,殷商本是炎黄体系外的东夷部落。冀州是上古时的中心地带,因而被奉为九州之首。
  夏、商、周 上古三代的九州,影响深远,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结。据传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和商朝 (约前16世纪-前1066年) 及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袭了上古九州的划分。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先秦时期,州只是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单位是从汉代开始的。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

信都冀州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信都冀州”。
  西汉 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县两级制;后改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地区级),治所设在信都,即现在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旧城) 、 扶柳县(今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昌成县(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一带)、辟阳县(今安兴村一带)。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
  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所辖区域没有变化。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自己的八儿子彭祖在信都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广川国的治所、所辖区域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都没有变化。
  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设州,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将全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也称刺史部。当时,州作为监察机构巡行,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辖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广川、赵、广平、河间、中山、真定六国(郡、国属于地区级)。广川国治所在信都(现在的冀州旧城),领县十七,即信都、辟阳、扶柳、昌成、下博、桃、观津、东乡、 、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 即: 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广川国改称信都国。信都国仍属于冀州,信都国所辖区域与原广川国相比没有变化,且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也没有变动,信都国和信都县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
  新朝 行政区划与西汉相同,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公元9年把信都国改称新博,把信都县改称新博亭,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新博仍属冀州,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四个县,即: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乐信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和新博亭(今冀州市旧城)。
  东汉 东汉王朝,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东汉初,州仍没有固定治所,东汉后期,州的治所才开始固定下来。
  建武元年(2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东汉初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设信都、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国)。信都郡(相当于现在的地区级)领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十三个县。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在的冀州市境内设置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儿子刘党为乐成王,改信都郡为乐成国。乐成国仍属于冀州,乐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在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三个县: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没有变动。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安平国仍属于冀州,安平国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把原辟阳县并入了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延光年间,州的治所开始固定下来,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乡县北),冀州的下辖区域没有变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将安平国改为安平郡。安平郡仍属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三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中平年间,冀州州治迁于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 三国 冀州属曹魏,魏国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黄初二年(221年),魏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曹丕将冀州的治所从邺迁到了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下辖安平、赵国、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间、高阳、博陵、清河、中山、常山、乐陵等十三个郡(国)。安平郡下设信都等诸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设了三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县(今冀州市南顾城)。信都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中心,从此冀州的名称与今天冀州市的属地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晋朝 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安平郡改为安平国。冀州下辖包括安平国在内的诸郡、国(地区级),冀州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安平国下辖信都、下博、广宗、经、观津、武邑、武遂、扶柳八县,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现冀州市境内设两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和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国改为长乐国。长乐国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辖区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两个县都没有变化。
  晋惠帝之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鲜卑、氐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和后燕,随所属国家的变换,冀州的治所经常变动。后赵时期,将州治自信都迁至邺(今河北临漳县邺镇),前燕鲜卑族慕容俊将冀州治所迁于房子,前秦时将冀州州治迁于邺,后又将冀州治所迁至信都,至后燕慕容垂沿袭下来。
  南北朝 冀州先后属北魏、北齐、北周,三代均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北魏时(396年)将全国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冀州辖长乐、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长乐郡(相当于今地区级)下辖信都、扶柳、堂阳、枣强、索芦、广川、南宫、下博等八县,长乐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治所在冀州旧城。信都为州、郡、县三级治所。北齐、北周两时期全国的州、郡、县的划分没有变化。
  隋朝 前两年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掉郡一级,实行州、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十二个县,即信都、堂阳、衡水、枣强、武邑、 、南宫、武强、鹿城、下博、阜城、斌强。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开皇六年分信都县,设置长乐县(今冀州市旧城);开皇十六年分长乐县,设置泽城县(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行郡、县两级制,冀州改为信都郡,辖域未变,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同时,信都县和泽城县均并入长乐县。
  唐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初分天下为河北道等十道(省级),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曾改称魏州或信都郡)下辖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 阜城、 、武强九县(后改辖六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冀州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咸亨三年(672年)复名冀州。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改为信都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罢郡复为冀州,所领县由九个改为六个,即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等六县。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县为尧都县。
  五代(梁、唐、晋、汉、周) 各朝均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将辖域分为河北道等诸道(省级),河北道下辖冀州等诸州,冀州(地区级)下辖信都等诸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 。 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今冀州市旧城)。五代时,冀州多战事,“梁兵取冀州,李克用救之。契丹攻冀州,周兵拒之。自唐末乱离,群豪竟起,兵连祸连,血战数年”。
  宋朝 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分天下为河北东路等十五路(省级),河北东路下辖冀州等诸州(地区级),冀州下辖信都、南宫、枣强、武邑、 、衡水、阜城七县,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归属金国。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仍设置冀州(地区级,也称安武军)。冀州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冀州属河间府(省级与地区级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隶河北东路(省级)。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直隶冀州

  元、明、清三代,冀州作为陪辅京都的“畿内巨州”,一直为路(元)、府(明)、布政司(清)直辖,故称之为“直隶冀州”。
  元朝 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将全国分为真定路等诸路(省级),冀州(地区级)直属真定路(跨过了府一级) , 隶属燕南河北道(省级)。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冀州下辖信都、南宫、新河、枣强、武邑五县。现冀州境内只设信都一县。
  明朝 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将全国分为真定府等诸府(省级),冀州(地区级)属真定府。冀州下辖枣强、武邑、南宫、新河四县(洪武二年,即1369年,废除信都县,归冀州直辖),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清朝 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直属朝延布政司所辖。冀州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等五县,州治在信都(今冀州旧城),现冀州市境直属冀州。

近现代冀州

  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直隶州冀州,设立冀县,属直隶省的冀南道(地区级),第二年改属大名道(地区级)。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一级,冀县隶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南宫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冀县设抗日民主政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军侵占冀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冀县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县属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区十四专区。1942年“四·二九”后,归冀南六分区领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冀县改属冀南区五专区。1946年2月,各边区及交叉村分归原属,恢复旧县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县人民政府”,并归五专署领导。
  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属华北行政区冀南五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52年11月7日,冀县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冀县并入衡水县(亦属石家庄专区)。1961年7月9日,衡水大县分开,冀县、枣强划出,合为冀县。1962年1月1日析冀县为冀县、枣强两县,冀县仍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复置衡水专区,冀县仍属衡水专区。 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冀县依然属之。
  1993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县级市)。1996年7月10日,衡水地区改为地级衡水市,冀州市依然属衡水市至今。

其它冀州

  公元319年,刘曜迁都长安,建立前赵,在今山西安泽县设置冀州。公元329年,石勒攻灭前赵,前赵冀州被废。

历史名人

  在冀州漫长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名彪史册的杰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官吏,又有文人学者,还有武术名家等等,所有这些人都从不同的方面为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为后世所敬仰。现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将历史上冀州籍的部分杰出人物概括介绍如下:

帝王官吏

  1,袁绍
  袁绍(?-202),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190)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病死。 
  2、邳 彤
  刘秀到洛阳后拜邳彤太常之职,后又改任左曹侍中,专侍于皇帝左右。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在南宫云台绘制了二十八位开国功臣的画像,称“云台二十八将”,邳彤为二十八将之一。
  据史料载,邳彤在平定王郎后曾任曲阳郡太守。他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而且精通药理和医术,重视药业,受到当地人民赞颂。传说邳彤医术精湛,经常扮作串乡医生给人治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邳彤死后葬于祁州(今安国县)南关,墓地修造“邳王庙”作为祭所。宋朝时祁州人将邳彤尊为“药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药王庙”。清朝时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又特为“药王庙”书匾。
  2、冯 跋、冯 弘
  冯跋(?-431),字文起,东晋十六国时北燕国君,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祖父冯和在西晋永嘉之乱时,为避战乱迁居上党(今陕西长子县)。父冯安曾任西燕国的将军,西燕败亡后,冯安全家迁居和龙(今辽宁朝阳市),成为鲜卑化汉人。
  冯跋少年时就很有志向,性情豪放。后燕慕容宝时任中卫将军,慕容熙即位后,冯跋任卫中郎将。慕容熙昏庸暴虐,赋税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冯跋寻机杀了慕容熙,立慕容宝的义子高云为主,冯跋被封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云被部下所杀,冯跋平定事变,被众将推举为王,年号“太平”,国仍称燕(史称北燕)。
  冯跋在位时历意农桑,勤心政事,为巩固统治和发展生产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苛政,惩贪赇(qiu,意为贿赂)”,他要求各级官吏施仁政、惠民众,并严惩贪官,使“上下肃然,请赂路绝”。“省徭赋,课农桑”,他省徭役薄赋税,选拔官吏时细询励农方略,“劝农课桑”蔚然成风,农业发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学”,他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奖励孝贤,并在各处营建太学,教育子民。冯跋在位22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发展。
  公元431年,冯跋得重病,诸子和其弟争王,互相残杀,跋惊吓致死。
  冯弘,字文通,冯跋之弟,北燕国君。冯跋在位时,冯弘被封为中山公。冯跋死后,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年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丽(今朝鲜),两年后被高丽王所杀。
  3、冯 太 后
  冯太后(441-490),长乐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北燕国君冯弘的孙女,杰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冯弘兵败逃往高丽后,其父冯朗和其叔冯邈(miao)降魏。冯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陕西境内)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后获罪被杀,冯氏被送进宫里,靠姑母(北魏国君拓跋焘的左昭仪)抚养。她自幼聪明好学,在姑母的教育下,不仅精通文字,而且见识日广。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岁的冯氏被选为贵人,公元456年被封为皇后。公元465年,26岁的文成帝去世,献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冯氏被尊为皇太后。当时献文帝才12岁,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浑专权,阴谋倾覆帝室。冯太后和汉族大臣密定大计,突然捕杀乙浑,然后临朝听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停止临朝听政,转而抚养皇孙,由14岁的献文帝亲政。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将皇位禅让于4岁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冯氏遂受封为太皇太后。拓跋弘成为太上皇,但仍参与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载:“显祖(即献文帝拓跋弘)暴崩,时言太后所为也”。冯氏开始第二次临朝听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为止。
  冯太后再度临朝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改革。如:提倡汉化,修孔子庙,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学校,大兴教育;严禁鲜卑族同姓结婚;革除鲜卑族信奉巫术的风习;实行均田制,把因战争荒芜了土地分给有力耕耘的丁壮,收缴租税以利国家;建立户籍制与俸禄制等。经过冯太后所主持的一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摆脱混乱局面,抑制了豪强的掠夺行为,使国家日趋安定,北魏逐渐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为孝文帝亲政后更大规模地推行汉化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太后严于执法,有两个亲王因贪赃枉法受到检举,许多王公大臣为之说情,冯太后依据朝规,将这两名亲王削去封爵,终身监禁。冯太后生活朴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绸帛,吃饭用的桌子仅一尺见方,饭菜数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后少得多。她生前还写下遗嘱,规定坟墓长三十步,葬室长宽一丈,用普通棺椁,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年仅49岁,谥“文明太皇太后”。冯太后对推动北魏封建化和汉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冯 熙
  冯熙(?-495),字晋昌,长乐信都(今冀州市岳良村)人,冯太后之兄,其父冯朗投降北魏,后获罪被杀。冯朗被杀后,冯熙由其母携带逃到羌氐中抚育,学到一身好武艺。后来到长安从师,学习《孝经》、《论语》和阴阳兵法。
  冯太后入宫后,使人访知冯熙所在,将其接至宫中,封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后出任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孝文帝时,出任洛州刺史、侍中太师。他的三个女儿皆嫁于孝文帝,两个封为皇后(废皇后、幽皇后),一个封为左昭仪。冯熙长子冯诞又娶孝文帝的妹妹长乐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冯熙病死,追赠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备九锡,孝文帝为其作墓志铭,以示哀悼。
  5、尚 义
  尚义,明代冀州(今冀州市)人,为官清廉,被称作“布袍令”。尚义永乐三年考中举人,曾任延安县令。当时延安县土地荒芜,人民贫困。尚义在任期间,带领全县人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延安县富裕起来,有了充足的食粮,当地民众非常爱戴尚义,民众两次请求部院将尚义留任。尚义在延安任县令十八载,为官公正廉洁,一心为民,从不贪赃,终生只穿破旧的布袍,只有朝祭公服是绢做的,人称“布袍令”。尚义为官数年,贫穷如故。延安县民众为尚义立“遗爱碑”。

文人学者

  1、孙 敬
  孙敬,字文宝,汉代信都(今冀州市)人,“头悬梁”的典故即出自孙敬。《太平御览》载:其“好学,晨夕不休”,他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孙敬苦读常通宵达旦,为消除困意,系发于屋梁,若低头欲睡,拽其发而警醒。孙敬凭借其独特的“悬梁”精神苦学,终能通今博古、满腹经纶,成为当时的知名大儒。后人对孙敬“悬梁”苦读的精神极为敬仰,并将此与战国时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的故事揉为“悬梁刺股”,用以教育孩童。《三字经》中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把孙敬、苏秦以及车胤的“囊萤”、孙康的“映雪”,引为苦读的楷模。
  2、刘 焯
  刘焯(zhuo)(544-610),字士元,隋朝经学家、天文学家,信都县(今冀州市)人。刘焯自幼聪慧,并与河间刘炫友善,两人一起向信都郡刘轨思学习《诗经》,向广平郭懋(mao)常学《左传》,向阜城熊安生学《仪礼》,后又在武强的大儒刘智海家苦读十年,遂成知名学者,出任州博士,同刘炫并称“二刘”。
  隋文帝开皇年间,刘焯中举秀才,射策甲科,拜为员外将军,与著作郎王劭一起修定国史,并参议律历。他曾与诸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常有高论,众人皆佩服其学识渊博。开皇六年,洛阳“石经”运抵京师,文字多处磨损,极难辩认。隋文帝便诏刘焯、刘炫等人考证,他们经过努力,一一辩清。在国子监举行的一次经学辩论中,他与刘炫力挫诸儒,因此受到忌恨和诽谤,被革职还乡。后隋文帝派刘焯到蜀王杨熹府下做事,他不肯去。杨熹得知,将刘焯发配到边远充军。杨熹的蜀王封号被废后,刘焯才重新得到起用,在朝中做了云骑尉。刘焯秉性耿直,为官期间经常抨击时政,终为朝廷所不容,再次被罢职回乡。自此他游学授徒于闾里,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其间天下名儒有了疑问、学子求学,常千里慕名而至。隋炀帝即位后,他又重被起用,任太学博士。刘焯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去世。
  刘焯的著述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五经述议》等书,后散失。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唐魏征《隋书》“儒林”中介绍刘焯时说:“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三册中写到“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
  刘焯精通天文学,他发现隋朝的历法多存谬误,多次建议修改。公元600年,他创《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创立“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推日行盈缩,黄道月道损益,日月食的多少及出现的地点和时间,这都比以前诸历精密。“定朔法”、“定气法”也是他的创见。《皇极历》推定的每 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故呕血而成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然而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历史证实刘焯研究天文学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唐代高宗时李淳风就是依据《皇极历》造出了《麟德历》,被推为古代名历之一。
  3、孔 巢 父
  孔巢父(?-784),字弱翁,唐朝大臣,冀州(今冀州市)人,孔子三十七世孙,“竹溪六逸”之一,与李白、杜甫以及皇甫冉等文豪友善,亦有诗文佳作行世,后散失。
  唐玄宗末年,孔巢父曾与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隐居于山东泰安府徂徕山脚下,纵酒酣歌,谈诗论赋,号称“竹溪六逸”。徂徕田园生活结束后,孔巢父被举荐赴长安做官。约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辞官归隐江东(今浙江会稽)。行前,京师好友蔡侯曾设宴为其饯行,席间,诗人杜甫吟诗一首,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赞颂巢父的才德,题为《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后来孔巢父为扶救社稷,再度复出,任湖南观察使。唐德宗建中年间,孔巢父为朝中大臣,官至给事中。因其足智多谋,善于辞令,且破贼有方,深得朝廷器重,被称为“知君名宦”。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镇州李维岳和淄青李纳请示承袭父职,朝廷不允,魏博七州节度使田悦又代其二人奏请,德宗仍不答应。田悦恼羞成怒,联合李维岳、李纳等人哗变。河北三镇的叛乱致使连年战祸,生灵涂炭,官兵和叛兵浴血沙场,士卒死伤惨重。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德宗任命孔巢父为宣慰使前往平乱,孔巢父冒死赶赴魏博镇,舌战田悦,陈述顺逆之祸福,理据俱备,打动人心,终使田悦率众归降。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曾奉帝旨兵伐田悦。次年,泾原兵变,叛将朱泚(ci)入长安称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率兵猛攻,李怀光前去救驾,数败敌部,屡有战绩,迫使朱泚退归长安。因德宗轻信奸相卢杞的挑拨,不许李怀光入朝觐见,故李怀光耿耿于怀,以至背主而去,联合朱泚逼使德宗南逃汉中,并率军占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割据一方。孔巢父说降田悦叛军后,当年六月,德宗令其招安李怀光,孔巢父再度深入虎穴,舍身劝降,因言辞失宜,不幸为李怀光部下杀害。死后,朝廷追赠孔巢父尚书左仆射职,谥号“忠”。《旧唐书》、《新唐书》均有孔巢父传。
  4、胡 宗 照
  胡宗照(1884-1942),字峰荪(sun),笔名耐翁,冀州(今冀州市伏家庄村)人,近代著名书法家。胡宗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胡存武曾创办义学,祖父胡蓥(ying)为清代候选训导,在义学任塾师,父胡庭麟曾任教于京师,善书法。
  宗照毕业于保定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与同仁创办冀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并任国文和书法课。他治学严谨,兼收并蓄,尤精古诗文,书法课常以口传心授教导弟子,并举办书法展览。1928年胡寓居天津劝业场附近华锦成灯扇字画店后院,以买字画为生。
  宗照自幼聪敏好学,尤喜书法,他初习颜柳正楷,颇得人们赏识,有所成就之后,改临魏碑,以张裕钊的《南宫碑》为范本,练习魏碑。他在运笔、结构上极下功夫,并持之以恒扎实苦练。宗照遍览名牌牌匾,研究古代拓片,探讨历代金石碑刻,取长补短,自创新境,独成一格。他的书法刚柔相济,内藏筋骨,富有金石雕刻之感,既古朴美观,又神气活现,余韵无穷。胡宗照在书法届颇有影响,据说艺术大师齐白石认为胡是当时北方最有成就的书法家,并为他精心刻制印章。胡先后应邀为天津“五和线店”、“交通旅馆”、“裕华文具店”、“宝丰饭店”、“华盛王金店”等以及北京前门大街的一些商号书写牌匾,为河北省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河北省第十四中学、冀县县立高等学校书写校名。胡所写的条幅在京、津等城市的字画店里奉为上品,内地富贾和外国客商均以高价求购,人们将他的字画视为珍宝。胡宗照1942年5月病故于北京,他的书法著述、所藏之诗书字画在历次运动中先后丢失。

佛教高僧

  1、道 安
  道安(312-385),东晋时杰出的翻译家、著名高僧。道安出生于扶柳县(今冀州市小寨乡扶柳村)的一个读书人家,原姓魏(一作卫),自称释道安。
  道安父母早丧,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始读书,15岁时对五经文义已相当通达,转而学习佛法。道安18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载“年十二出家”),因形貌黑丑,不为剃度师所重视,只让他去田里干活。后来他向剃度师要佛经来读,能过目成诵,记忆惊人,师傅惊喜,并送他受具足戒,允许他外出任意参学。传说师傅给他《辨意经》一卷约五千言,只用一天时间就把经书读完。又给他读《成具光明经》约万言,仍用一天时间读完,复述经文竟一字不差,为此甚得师傅喜爱。
  道安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拜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师,在此道安钻研佛学长达十三四年之久。道安深得佛图澄的赏识,常代佛图澄讲经,并圆满解答许多理论疑难,因而,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佛图澄死后,道安离开邺都来到山西与当时名僧竺法济、竺僧辅、竺道护等研究佛经,并为佛经作了极宝贵的注解。
  公元364年,道安率弟子400余人来到襄阳,在此居住15年,先住白马寺,后又创立檀溪寺,从事佛学研究和著述,制定僧规。道安在当时佛教界影响很大,东晋孝武帝曾下诏书表扬道安,并给他象王公一样的俸禄。宁康三年(公元375年),道安去长安,受到苻坚的召见。道安晚年在长安五重寺主持译经,并注经作序。道安于公元385年二月初八离世,葬于长安五重寺,时年73岁。
  道安为弘扬佛教做出巨大贡献,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佛经翻译和佛教著述。道安共有佛教著述约60多种(佚失约40种,现存20多种),他作的14篇经论序言都载在《出三藏记集》中。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翻译质量比较低。道安亲自主持,与西域等地名僧诠定文字、详核文旨,并为译成的佛经作序言,提高了佛经的翻译质量。在翻译过程中,他还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翻译规则,主张直译。道安曾撰《综理众经目录》,对当时流行的诸经译本一一详考。二、制定僧徒教规教仪。道安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得到佛学界认同,从此出家人自称“释子”。他还为僧侣制定了仪规戒律,天下僧侣的行为得以统一,宗教组织得到规范。三、创立“本无宗”佛学学派。道安融合禅学和般若学两大学说的精华,主张“以无为本”,开创了新学派——“本无宗”,这是我国在佛学上创立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

武术名家

  1、宋 迈 伦
  宋迈伦(1809-1893),名彦超,字迈伦,清朝中叶著名的爱国武术家,人称“神拳宋老迈”,冀州(今冀州市漳淮乡赵家庄村)人。其父宋奇策曾任清朝大学士。
  迈伦自幼聪慧,“凡有所习,无不过人,然性情豪迈,立志远大,有投笔从戎之志。”他酷爱武术,自9岁开始练习武术,学过多门拳法,技艺渐精,20岁便中了武秀才。为了提高武技,他四处求教,广拜名师,30岁时在峨嵋山巧遇三皇炮捶拳大师“乔龄真人”,并拜乔龄真人为师,学习三皇炮捶拳和赵家(汉代赵云)大奇枪。迈伦跟随乔翁习武数年,深得乔翁赏识,师徒二人情同父子,乔翁将三皇炮捶之妙、赵家大枪之绝及平生所学尽传于迈伦。乔翁去世后,迈伦闭门谢客,三年苦练,深研拳理,集各家精华,终于创出了三皇炮捶拳独特的技法“夫子三拱手”,此法出手二、三招即见胜负,甚为奇特,并使三皇炮捶成为练拳、练气、技击三位一体、气劲合一、刚柔相济的优秀拳种,俗称宋派三皇炮捶。宋迈伦又在赵家“大奇枪”法的基础上,吸取杨继业、罗成、戚继光三家名枪的精华,创出“子龙三十六点大枪”之枪法(此枪法流传至今,是很珍贵的大枪套路)。此时宋迈伦武功已相当高深,成为名声远扬的武林大师。
  鸦片战争以后,宋迈伦看到民族受辱,以满腔爱国之心“荷戈投效,遍走南北”。1845年36岁的迈伦胸怀壮志进京投皇家神机营以图报国,神机营内武林高手云集,有著名武术教练两千余人,在比武时宋迈伦以其超群武技常常只有一、二回合就将对手击败,被赐封为五品顶戴花翎,人称“神拳宋老迈”。后因目睹清政府软弱腐败,迈伦灰志功名,毅然离去,“游幕京畿”,传徒授艺。迈伦非常注重对弟子的爱国教育,忠心报国的话语“不绝于口”。后来迈伦在北京创办“会友镖局”并经营数年。1893年宋迈伦故于家乡赵家庄,时年84岁。众弟子为其立“宋迈伦神道碑”一尊。
  2、尹 福
  尹福(1840-1909),字德安,号寿鹏,冀州(今冀州市漳淮乡漳淮村)人,清末武术家,人称“瘦尹”,曾为光绪拳师。尹福年少时去北京以卖油条烧饼为生,因极爱武术,从小就学习“弹腿”、“罗汉拳”等,练就了良好的武术功底。八卦掌大师董海川来到北京后,其八卦掌绝技威振京都。尹福慕名拜在董海川门下,开始学习八卦掌。经过数年的苦练,尹福武功出众,成为董海川的得意大弟子。因其身材较瘦,面貌清秀似文弱书生,故人称“瘦尹”。尹福吸取董海川拳艺的精华,又采各拳门所长,创立了以冷掌技击见长的尹派八卦掌,名振京师。尹福后来在皇宫教太监练习八卦掌,光绪皇帝曾召见尹福,见其身手非凡,便跟他学习八卦掌。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光绪帝由尹福等人保驾去长安避难。回京后光绪帝赏他金银珠宝并让他在宫中任职。1908年,光绪帝驾崩,尹福卸职还乡,第二年辞世。
  3、梁 振 圃
  梁振圃(1863-1932),字照庭,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镇后冢村)人,清末武术家。梁振圃7岁习武,练习弹腿,后随父在北京东大市开估衣庄并学做估衣生意,16岁时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数年后功夫练成,精于六合八式,尤善截法,后在北京前门外设场授徒,渐成名师,人称“估衣梁”。
  梁振圃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清朝末年,搬运工人在北京永定门外马家堡火车站成立“脚行”,收入可观,恶霸“金镖赵六”企图霸占,带二十多名恶奴毒打工人,梁振圃前去规劝,赵六不但不听规劝,反而大打出手,梁振圃忍无可忍抖动九节鞭,打死赵六及恶奴十多人。为此梁振圃被打入死囚牢,后多亏其弟子李国泰多方奔走,才免除死罪。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廷官吏大都逃走,刑部大狱的犯人借机炸狱逃跑,梁振圃也扭断镣铐回家隐居,后在冀县开设“德胜镖局”。民国时,梁振圃先后应束鹿县教育局和冀县省立十四中学之聘,从事武术教学工作,1932年病故。
  4、李 子 鸣
  李子鸣(1900-1995),八卦掌第三代传人,人称“武杰”,冀州(今冀州市冀州镇李桃村)人。李子鸣7岁开始向附近拳师学艺,打下了良好的武功基础。1921年董海川的亲传弟子梁振圃在十四中学任武术教练,李子鸣慕名拜于门下,跟随梁振圃学习八卦掌。他聪慧勤学,受师青睐,深得八卦掌之精髓。自此他演武不废,扎实苦练,成为八卦掌第三代高手之一。为将八卦掌发扬光大,李子鸣整理编纂了《八卦掌悟通》、《董海川转掌及图解》、《梁振圃八卦掌》等书。李子鸣桃李满园,弟子遍及全国各地,日本、新加坡、美国、挪威、奥地利、新西兰等国也有他的门生。李子鸣曾应聘为中国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武协名誉会长、人民大学武协顾问、航空学院武协名誉会长和日本中国拳法联盟顾问等。

外地名人

  冀州作为“畿南古郡”,许多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足迹,我们特选一些曾在冀州度过生命中的重要历程、对冀州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简要进行介绍。
  张敞: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子高。初为太仆丞。宣帝时任太中大夫,得罪大将军霍光,贬为函谷关都尉,霍光死后任京兆尹。后又任冀州刺史。曾劝谏汉宣帝:“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之虚说,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就。”史称其“直言敢谏,所至有治绩”。任京兆尹时每日为夫人画眉毛。后“画眉”成为夫妻恩爱的千古风流佳话。他即将被罢免京兆尹时,手下一个叫絮舜的官吏, 犯案在审, 听到这个消息后,私自回家说:“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张敞仍在卸任前将其依法处死,说:“五日京兆如何?”
  刘秀:即汉光武帝。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远支皇族。绿林起义军的重要成员。更始二年(公元24年),时任大司马的刘秀奉旨巡历河北。当时,邯郸卜者王郎得势,追剿刘秀。刘秀逃至信都(今冀州市),与信都太守任光会合。信都等地遂成为刘秀的起兵根据地。冀州市境内的吉会台、逍遥村相传都为刘秀当年所到之地,地名也都据此而来,至今仍留传着刘秀的传说。刘秀镇压了铜马起义军后,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后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废止地方更役制,兴修水利,裁并四百余县,精简官吏,并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掌握军权的都尉,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他统治的时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时期。
  苏章:字孺文,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顺帝时,曾为冀州刺史,执法严明,颇有政绩。他在巡行所辖各部时,发现自己的故交清河太守贪赃枉法。苏章再三思考后,宴请太守。席间,太守自鸣得意:“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苏章却说:今夜宴饮是你我老友私恩。明日冀州刺史查审清河太守之案,乃是公法!”第二天,苏章在公堂上历数太守的累累劣迹,按律予以严惩。明朝朱一蜚在《冀州怀古》诗中写道:“独有苏章遗轨在,二天未许戴私恩”。因苏章清廉严正,手下人没有捞“外快”的机会。后苏章离任时,手下人假装为其送行,悬挂一上联:“虎走山还在”,意在讽刺苏章。苏章立即书一下联“山在虎还来”,将其震摄住。以后一段时期内,冀州吏治仍较清廉。
  崔宏:字玄伯,少有奇才,号称“冀州神童”。出身于当时北方最大的士族清河(今山东清河)崔氏。前秦皇帝苻坚之弟阳平公苻融到冀州后,对他虚心礼敬,拜为阳平公侍郎,领冀州从事。时人称他‘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后仕前燕慕容垂,‘立身雅正,立志笃学。’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灭前燕,‘闻其名,求之’,任为黄门侍郎,主管机要。后任吏部尚书,总司典要,篡定各制,垂为永式,即由他主管机要,编订审定各项制度,这些制度一直沿用到冯太后与孝文帝改革之前。明元帝时加封天部大人,进爵白马公,“身被信任,势倾朝廷。”他促进了鲜卑族向封建制转化,对民族大融合起到了客观的推进作用。
  尉迟恭:唐朝名将,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人。初为隋朝散大夫,隋亡归刘武周,后降唐。曾参加击败王世充, 镇压窦建德、 刘黑闼起义军的战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参加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右一府统军、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以武勇著称于世,史称“每单骑入敌阵,贼矛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矛,还以刺之,出入重围,往返无碍。”尉迟恭从唐太宗征高丽,任左一马军总管。据传,途中经过冀州时去世,葬于冀州市南尉迟村,并立有“尉迟公之墓”石碑一块,现已损毁。后人以此命村名。南尉迟村北为北尉迟村。
  李格非:字文叔,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父。北宋文章名流,《宋史》中有传。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曾任冀州(今冀州市)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官太学正。他专心著述,文名渐显,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绍圣二年(1095年),撰成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记洛阳名园19处,在对这些名园盛况的详尽描述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谓洛阳之兴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 , 朝廷内排挤元祐旧臣。李格非名列“元祐党”,被罢官。李格非著作颇丰,另有《礼记精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永洛城记》一卷。
  元好问:金代作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系出北朝魏代鲜卑族贵族拓跋氏,为唐诗人元结后裔。生父元德明,后被过继于叔父元格。继父元格官冀州时,携好问赴任,他在此受教、长大。元好问除编成《东坡乐府集选》(已佚)和《唐诗鼓吹》(今存)外,主要致力于保存金代文化,纂成金诗总集《中州集》10卷、金词总集《中州乐府》(附《中州集》之后)、《壬辰杂编》(已佚)、《金源君臣言行录》百余万言(已佚),还有《诗文自警》10卷(已佚,明瞿佑《归田诗话》有征引)。又有《续夷坚志》(笔记小说集)4卷(今传)。元好问的文艺评论涉及诗、词、古文等文体,具见于《锦机引》、《论诗绝句三十首》、《杜诗学引》、《东坡诗雅引》、《杨叔能小亨集引》、《新轩乐府引》等。其中以《论诗绝句三十首》最有代表性。元好问的文学创作涉足于诗、词、文、散曲和笔记小说各个领域,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其诗今存1360余首,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反映金元之际人民所受天灾人祸之苦,真实具体,富有感染力。其写景诗生活气息浓郁,能表现祖国山川之美。其词为金朝一代之冠,足与两宋词家并比。其词以苏、辛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长,。
  元好问的散曲今存 9首,其《骤雨打新荷》一首曾流行于当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足见其社会影响。
  元好问的文有26卷,众体悉备,继承韩、欧传统,风格清新雄健,语言平易自然。
  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人。少时好陆王书,后信奉程朱。依照“朱子家礼”居丧,深觉其不合人情,致而批判程朱。提倡恢复“周孔正学”。在学术上和学生李塨倡导一种注重实学,强调“习行”(习动),反对读死书的学风,世称“颜李学派”。《四书正误》、《四编》、《习斋记余》主张元气论,肯定气先理后,“理即气之理”。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把“格物致知”之“格”释为“手格猛兽”之“格”。政治上反对豪强兼并,主张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向往一种“天地间田通天地间人共享之”的土地制度。据《颜习斋年谱》记载,“康熙辛末,先生出游至野庄头”(即今冀州市门庄乡野庄头村) 。 其弟子李塨曾游历河北南部从事讲学。 雍正七年(1730年)冀州人赵本中等拜李塨为师。颜李学派对冀州影响甚大。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祖籍山东。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迁至奉天府海城县(今辽宁省庄河市),其父辉德是嘉庆丙子举人,曾任江苏金山县知县。秉衡“童年即勤学,博览群书,兼习武术。”
  光绪五年(1879年)秉衡出任冀州知州,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微行私访。“每暗携铜质武器以自卫。”时人称他为“铜锤李”。他见到冀州连年荒旱歉收,米价腾贵,人民饥困的情况后,一方面“劝富者输粟,并以粟折代罚锾”,充实粮仓,赈济灾民,因而冀州虽“迭经蝗旱,而民食卒以不匮”。另一方面官府拿钱收购绅商土布,运往远方出卖,然后购粮平价卖给百姓。再一方面是免收杂税,提倡“廉洁奉公”,要求州县吏役人员,凡有事赴乡皆自备费用。同时又令“有余之户出资”设“义当”局,任贫民用衣物典质,得钱以易米,“息准三分”“限期一年,本尽,即止当,候赎”。为“与民休息,俾尽力农亩,春给籽种,夏祈雨,秋扑蝗,”想尽办法使州民发展生产。原州衙被火烧毁,迁至冀州书院办公,使书院停学。秉衡到任后,立即着手修缮官署,腾出书院,并请名师前来书院讲学。升任永平府知府时,“锄豪强,饬吏治。”凡经他任官之地,均一反贪官污吏之所为,百姓“口碑载道”,称之为“北直廉吏第一”,将其比之于包拯、海瑞这样的清官。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抗法战役中,李秉衡兼任广西布政使,功绩显著。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积极主张保持民族气节,不向日本议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黄海海战发生, 秉衡坚决反对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他不避权势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1895年4月9日)和四月初一日(4月25日)两次向清政府呈上力阻和的奏褶。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祸起,李秉衡亲率部队抵挡联军入侵,由于寡不敌众,战败于河西坞,仰药自殉。实践了他“为国而捐躯,勿临死而缩手”的誓言。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